知识的力量

雕漆,时光打磨的一抹富贵中国红

2020-05-19 17:17:26

 

2017年春伦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拍卖会上,一件元末/明初剔红花卉纹大盘拍出了1,568,750英镑(约合人民币1400万元)的高价,为什么一件漆盘能以如此天价成交呢? 让我们穿越回到几个世纪前,探究这一抹富贵的中国红。

 

 

 

流传千年的非遗技艺

 

雕漆工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,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,兴盛于明清,至少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,横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五个朝代。因材料稀有、做工精美、富丽堂皇,在明清两朝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,历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
 

 

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,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。由于色彩的不同,亦有“剔红”、“剔黑”、“剔彩”及“剔犀”等名目,明朝中后期才统称雕漆。

 

 

 

雕漆把漆的优良特性,与古老精湛的雕刻技艺完美融合在一起,是中国独有的东方瑰宝和艺术精华。

 

雕漆工艺也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,与景泰蓝、象牙雕刻、玉雕齐名,被誉为京城工艺“四大名旦”之一,也是“燕京八绝”之一。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,纹饰精美考究,色泽光润,形态典雅,并有防潮、不变形、不变质的特点。

 

 

古往今来最奢侈的一抹红

 

雕漆制作,以金、银、铜、锡、木、竹、皮革甚至陶底作胎,以朱砂漆髹刷多层,每层都要自然风干到七成左右,再在漆层上绘出图案纹饰,用刻刀通过刺、铲、钩等手法刻成浮雕,彻底干燥后再行打磨,是为成器。

 

 

从设计、胎胚、作地、光漆,到画印、雕刻、烘烤、磨活、退活、磨铜口、作里抛光、配木座纸盒等,需要经过十余道大工序,每道大工序中,又要经过数十道小工序。每一道工艺都有专门的技术,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。

 

一件真正的雕漆艺术品,根据器物的不同,一般要刷上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,1毫米厚的漆要刷17遍。为了保证其能久经岁月不开裂,每一遍刷上去的漆,都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,不能烘干或者晒干。

 

天气好的时候,每天最多能刷3遍漆,但有些时候只能刷一两遍。珍品的雕漆佳作光涂漆就需要一到两年时间,是名副其实的“慢工细活”。

 

 

宋元时剔红漆层较少,大约10层左右。明清两朝至少髹漆36层,多者百层。清代的雍乾两朝,剔红的制作分工进一步细化,“髹工上漆,画工行纹,牙工用刀”。

 

明代和清代剔红的最大区别是打磨,明朝剔红完工后等髹漆彻底干透,然后用野生锉草精心打磨出光泽;随着刀具的进步和审美品位的发展,清朝剔红则一步到位,不再打磨,全靠刀工的圆润起转剔出花纹样式。

 

清乾隆 卢葵生款剔红郭子仪贺寿图屏风(局部)

 

为什么旧时称之为“剔”而不是雕呢?

 

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解释:雕,是雕刻。雕刻在我们心目中是硬碰硬的概念,比如篆刻印章、雕刻石像,都是硬碰硬;硬碰软的时候才称之为剔。当漆器的漆膜形成一定厚度,在半干的状态下,工匠用刀在上面轻轻剔出纹样,是硬碰软,所以叫剔。

 

 

在其复杂的流程中,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。所有的雕刻都讲究“下刀无悔”,纯粹的神思注入是最基本的要求,一丁点的失误,或许会使连日来的辛苦毁于一旦。

 

雕刻的刀法,过去主要是平雕,现在用的大量是浮雕、镂空雕、立体圆雕等。由于漆层厚,所以雕刻的图案生动、饱满,极为精细。雕漆的漆色也很多,有朱红、黄、黑、绿、紫等色,传统雕漆以朱红为主,色泽纯正鲜亮,风格华丽。

 

元 剔红仕女婴戏图漆盘

 

元 剔红绶带秋葵纹漆盘(局部)

 

倾注绵长时光,耗费百千心血,使雕漆成为古往今来中国最奢侈的一抹红。

 

 

宫廷贵器,皇家御制

 

明朝是雕漆史上的黄金时代,多位皇帝对漆器都是偏爱有加,这之中,尤以永乐皇帝最甚。永乐帝对漆器的喜好,使得漆器像瓷器一样成了当时皇室重点发展的门类,并在北京灵境胡同设置了果园厂,专门制作宫廷漆器。

 

其中,尤以剔红数量最多,也最精致。彼时的雕漆被奉为皇家艺术品的最高代表,据《明史》记载,从明永乐元年至永乐五年,明王朝就三次赠送日本国王源道义和王妃许多雕漆礼品,其中有剔朱红漆器、剔红尺盘、剔红香盒等230余件。

 

明永乐 剔红庭园高士图漆盒(局部)

明嘉靖 剔红寿字纹八角漆盘(局部)

明中期 剔犀剑环纹漆盒

明中期 剔红梅花纹漆盒

明晚期 剔红金彩梅鹊纹漆盒

 

前文提到的苏富比拍卖会上的那抹经典红,就诞生于这个巅峰时期或是为巅峰时期打下深厚基础的前期。

 

 

如此硕大器形,如此匠心雕琢,多半是承帝命为宫廷御制,属该时期菁华臻例。

 

 


“剔红器皿,无新旧,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,剔剑环香草者尤佳。”

--明·曹昭《格古要论·古漆器论·剔红》

 

到了清代,朝廷设立了造办处漆作,从事雕漆等制品的专门生产。康雍乾时期经济空前繁荣,宫廷生活极为奢靡,一切物品都以精巧奇绝为尚,不惜工本和时间,

 

雕漆制作范围几乎涉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,小到文房用具、桌椅柜几,大到金銮宝座,表现的题材新、品种多,精美华丽,纤巧细腻。乾隆皇帝酷爱雕漆,经常亲自参与设计纹样。清宫所藏带有乾隆年款的雕漆作品很多,现存乾隆咏雕漆的诗文就有几十首。

 

清乾隆 剔彩万岁长春漆盘

清乾隆 剔彩玉玦形漆盒

清乾隆 剔红玉兔纹海月香盘

 

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构图严谨,雕工精细,图案繁缛,工艺复杂,形成了雍容华贵、工细柔丽的艺术风格。

 

清乾隆 剔红庭园人物图笔筒

 

雕漆以最朴素的髹漆为原料,却能雕琢出不逊色于美玉的优雅与精妙;它运刀如用笔,在朱砂、大漆与胎体间,描绘出一幅精致典雅的艺术画卷;它集雕刻、绘画、工艺于一身,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性……雕漆工艺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髹漆工艺文化传统。

 
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传承人殷秀云作品

 

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雕漆,大多诞生在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年代。富饶不仅仅指物质的丰富,更多的意义在于人们精神的富足和对待时间的态度。从取漆到一层层上漆到一点点雕刻,人们把时间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,这一刻迸发了人关于美的所有才华,成就了雕漆独一无二的奢侈。

 

工匠精神,是铸造传世艺术珍品的必须品质。在世界艺术殿堂上,中国雕漆因工艺繁复、华丽精美,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,更是中国工匠技艺的极致典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