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的力量

螺钿,古典工艺家具上的一抹瑰丽

2019-09-12 16:12:33

 

 

螺钿,又称螺甸、螺填、钿嵌、陷蚌、钿螺、坎螺以及罗钿等,螺钿是中国汉族特有的艺术瑰宝。

 

 

所谓螺钿,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、花鸟、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,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。

 

它的材料源于自然,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、髹漆、抛光,成品往往色泽绚丽、色彩奇幻,视觉效果奇佳,将天生丽质完美演绎。

 

 

由于螺钿是一种天然之物,外观天生丽质,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,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,被广泛应用于漆器、家具、乐器、屏风、盒匣、盆碟、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

 

 

20世纪80年代初,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不少西周嵌螺钿漆器,其中有1件漆器,上面的彩绘兽面凤鸟纹就采用了螺钿工艺,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。

 

铜镜漆背螺钿

 

至唐代,中国的螺钿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,尤其是铜镜漆背螺钿,更是这一时期的工艺瑰宝。

 

 

日本正仓院有一把密藏1300年的紫檀五弦螺钿琵琶--这件“御物”正是当年唐玄宗和杨玉环共同赠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。

 

 

明代的宫廷螺钿漆作,前期因节用之风而停止。

 

成化年间内府始有螺钿嵌饰之作,至万历一朝乃风起云涌地大肆兴造,逐渐踵事增华。螺钿为宫廷器作繁复的装饰用材之一,可使器表呈现喧闹多彩、富贵缤纷的特色。

 

 

古画中富贵人家也多有螺钿家具。

 

明代中晚期的《金盆捞月图》,画中持扇贵妇座椅旁有一张黑漆桌子,桌面四沿及腿足下的托泥为梅花与其它瓣叶相间的螺钿镶嵌,其桌沿、束腰,乃至层层卷云雕刻的牙条中,可见多样而密布的团花嵌饰,或可反映螺钿纹饰有踵事增华之势,但均以单色漆作为主。

 

 

螺钿一般多施于珍贵的硬木家具上,比如紫檀、黄花梨、红木等,其中以红木居多。而苏式家具中的螺钿很少单独使用,并经常掺和在其他镶嵌物之间,如翠玉、象牙、彩石、珊瑚等,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“百宝嵌”。

 

 

百宝嵌是由江苏扬州的周翥所创,人称“周制”,他通过雕、镂、镶嵌等工艺技法,配成山水、人物、楼台、花卉、鸟兽等图案,犹如一幅道地的刺绣,甚为精美。

 

 

点螺技师的手艺,早已达到“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”的境界。将六七百丝厚的螺贝磨成仅剩三四丝厚,这些薄如蝉翼、细若秋毫、小如针尖的点、丝、片,哪怕是微微的一丝风,也会将它吹掉。在乌黑发亮的漆坯上,点嵌这样的一点一丝,必须全神贯注,一气呵成。

 

 

螺钿嵌好后,还需要髹漆,这也是很考究技师手艺的环节。力道轻了,图案色彩透不出来。力道重了,螺钿也就磨没了。整个过程全部是依靠手上的力度,依靠的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。

 

 

回望这些古代艺匠的妙品,不自觉地叹服他们的巧手与慧心。当手与心总相连,手工艺制作中会发生奇迹。这不是单纯的双手在劳动,背后有心的投射,使手制作器物,使人遵守法度,器物之美便油然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