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的力量

广州手打铜,千锤方成器,百载有余温

2019-09-12 16:25:18


在广州老西关里,有这样一条街,被称为打铜一条街--恩宁路。

 

恩宁路,为何取名“恩宁”二字?据考究,过去恩宁路的一头是恩洲村,另一头是宁溪村,修建这条路时,必须穿过这两条村。后经双方协议,最终就命名为“恩宁”。

 

 

沿着恩宁路一直走,这里打铜声源源不断,还可以看见许多风格迥异、各具特色的铜器店,一种老西关传统怀旧气息扑面而来。

 

 

铜艺店门口都会陈列着手工打造的铜器,琳琅满目,种类齐全。放眼望去,有做工精巧细致的汤婆子,鸟笼,还有不少瓷器和其他工艺品。

 

小小的老西关铜艺店,承载着店家几代人关于打铜的生活之路,就像是这一条打铜街上的缩影。

 


打铜·历史

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岭南地区就进入了青铜器时代。广州考古发现最早的铜器要算南越王墓精品,铜器工艺历代延续一直未中断过。

 

明清时,广东铜锡器制造多集中在手工较为发达的城市,如广州、佛山、潮州等。清末到民国时期,广州铜锡器制造业达到鼎盛,西关形成了“打铜街”。

 

 

据资料记载,当时“入黑白铅则为熟铜,入锡则为申通,各铜均由工人制成,寄卖于铜铁店,销行内各地各阜及西、北江。”当时谚语称“苏州样,广州匠”。

 

而日用品种类及应用最多最广泛,几乎遍及生活各领域。直至上世纪60年带来,一般西关人家还保持着数件家用铜器。

 

 

打铜·技艺


无论打制什么铜器,一般都要经过四道大工序,画铜制坯,打造半成品,然后画样造型,最后起窝成型,细锉车磨。讲究心到、眼到、手到、火候恰到好处。

 

 

机制铜器和手打铜器的差异主要在于制成工艺上。机制铜器只要打好模子,放在机器上就能批量生产。

 

但手打铜器就不一样,每制作一件铜器都要靠工匠一锤一锤反复锻打,在打铜时,还要掌握温度,太热或太冷都不能打。

 

 

所以,手打的铜器,铜片中会永远嵌有一个个重叠的锤印,称为“花印”或“星星”,要完成一件铜器,需要用到的工具花样繁多,光是锤子就有数十种。手上没有十几年工夫,是无法成为一个好铜匠的。

 

 

铜造喜盘、铜打汤婆子、铜筷碗、铜边炉锅等铜器皿曾经是每家每户的必备之物,是老一辈的记忆。

 

打铜是传统的手工艺,每一个铜器皿都是经过打铜匠千敲万打做出来,充满生命力的一个艺术品。

 

 

打铜·传承


然而千敲万打的打铜行业辛苦程度让许多年轻人提不起兴趣,在传承也逐渐出现了一定的断层。

 

一千双手有一千件不同的工艺品。中国传统手工行业的手工技艺无比神秘,难以复制,就好比殿堂,祖先的智慧,家族的技艺,都在这敲打的每一个瞬间,无不用心创造,代代传承。

 

 

纯手工的铜器,一天的时间也只能打造一到两个半径约3cm的铜碗。

 

在机械高度发达、追求利益与效率的今天,也许是对祖先技艺智慧的最好继承,在传统的观念里,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,在西关不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铜器店里,更能感受到属于手工技艺的温度。

 

 

老一辈的人总想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,物质总是有限的,手艺是自己的。但年轻人的观念却在悄悄改变。

 

 

铜器,从最早家家户户的生活用品,变成现在难得一见的手工艺品,打铜之路越来越艰难,可是还有一些在不断坚持的老字号,在这些店里以及打铜人的身上,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,还有勤劳和坚守。更多关于技艺的传承,恰好是在最平常的生活里。

 

是坚守传统,还是做出改变,对于打铜业来说,是一个问题。